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

觀音菩薩坐姿的啟示

觀音菩薩在台灣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民間信仰敬拜的菩薩神明。它的造象,大家熟悉的大都是站立的姿態.,而且都是女性化的姿像。魚籃觀音、白衣觀音、送子觀音等的姿像大都是女性化站立的。這樣的姿像是宋朝年間應民間婦女敬拜的需要,改以仕女形像,逐漸出現的,元明清反變成主流造像。在唐朝以前,佛教觀音菩薩的造像都是男身,遼金時代所屬北方地區,大部分還是男身造像,其中有一些是坐姿的。

美國納爾森博物館(nelsonatkins.org/art/CollectionDatabase)有一座八九百年前遼代木雕坐姿觀音(圖一)。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中也收藏一個金代木雕坐姿觀音(depts.washington.edu/silkroad/museums/vam/china.html)(圖二)。請讀者上網參看。故宮博物院几年前有一次法象威儀展覽(圖三),其中也展出一尊坐姿觀音。在這些造像中,觀音菩薩的坐姿非常特別,右腳彎曲置於平岩,左足下垂輕踏底座,左手稍後直立支柱上身,右手以肋部置於膝上。故宮的專文形容這個坐姿,姿勢舒坦自在,輕鬆閒適,突破經典儀軌的制約,是唐代藝匠的創意(enews.npm.gov.tw/enews/npmpaper)。

這個坐姿為何以不同於一般的法象,有人認為,那是因為觀音菩薩,大慈大悲,觀眾生之苦,聽(音)眾生之難,信徒一心稱念名號,即尋聲赴感,解脫苦難。那個坐姿有隨時可以起立啟行的準備之勢。它對我的啟示倒不是這種威儀慈悲,而是其舒坦自在,每一次模倣它而坐著時,輕鬆閒適的感覓。每一次去健行累了,坐在平板上時,模倣著這個坐姿,腳部以及背部的酸痛都可以緩解,坐一陣子後換邊再坐,不一會兒全身就放鬆舒坦多了。有時坐骨神經痛,漫延到小腿,走了一段路後,坐上這個坐姿,酸痛頓時減輕不少。

這個坐姿為什麼會有這種恢復勞累的功效?憑著坐著時的感覺,我個人猜想,這個坐姿好像多了一個支柱,多了一支手的支撐,身體又稍傾一邊,使得背部的另一邊得以自由,不承受重力而得能休息,另一方面,有一腳蹺在平板上,臀部關節坐骨神經咐近肌筋稍微放開,大腿肌肉拉長,可免再收縮而得以鬆弛。另一腳自然垂下輕踏底座,小腿肌肉無受力而放鬆。另外一支手,以肘部輕放在膝蓋上,背部受重又再分散,整個姿勢全身受力平均,舒坦閒適。

這麼舒坦閒適的坐姿為什麼不普遍不常見?原來我們從小就有一個社會形像的觀念,坐著的時侯一支腳彎曲蹺在平板上,是一個不高雅的坐姿,是市井小民普羅大眾的坐姿,不是知識分子高尚人士的坐姿。女性更是嚴禁。現在社會這麼開放自由,還有必要被這種�高雅�的形像觀束 縛嗎?觀音菩薩,藉著唐代藝匠創製的坐姿法象,給我們啟示,所謂不高雅的迷思,人們應該打破。坐骨神經痛時,或是在走路累了時,坐上這個坐姿,應該沒有不高雅之處。觀音菩薩啟示我們,我們可以模倣他,以他的這種坐姿,來緩解酸痛勞累。平時回到家裡聊天休息時,也可以坐上這個坐姿,舒坦自在,輕鬆閒適,應該沒有不高雅之處,一天的勞累也可藉此緩解。如此,一心稱念名號之餘,也才不致辜負,觀音菩薩這個突破經典儀軌制約的坐姿,給我們的啟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